返回首页|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红拳热讯

媒体报道

研究会活动

红拳十年

传播范围

国际交流

研究会简介

组织人员

研究会领导

红拳历史人物

红拳传人

红拳名人

名师专访

精彩瞬间

赛事专区

开幕式盛况

各界比赛

各地活动

交流活动

教学视频

套路欣赏

名家讲拳

红拳传承人传习所

红拳训练营

会员申请

央视武林大会

赛事回顾

国际赛事

国内赛事

参赛中心

政策文件

论文专题

红拳理论

光辉历程

理史研究

武林动态

武林名人

武林传闻

走进红拳

红拳教材

VCD教程

红拳礼仪

红拳器械

红拳博客

校园培训基地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红拳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拳秩事 > 红拳理论
红拳的武技与文化内涵
时间:2014/4/27 18:53:01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邵智勇   浏览:2568次

摘要:武术,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十三王朝建都之地,陕西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传统武术,其中包含着“文化”与“武技”的两重含义。武术在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有所不同,尤其在目前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恢复真正武术的真谛。

关键词:武术 文化 红拳

武术,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十三王朝建都之地,陕西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传统武术,其中包含着“文化”与“武技”的两重含义。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武技而且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内涵,尤其是红拳它起源于关中,关中人特有的憨厚朴实、直爽强悍、不是张扬的性格充分的表现在红拳文化里,红拳对陕西的秦腔、社火、舞狮等陕西民间传统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陕西五、六十年代戏剧研究院武把教练杨杰老先生就是红拳高派的正宗传人,陕西的民间社火、舞狮、腰鼓的表现方式无不渗透着红拳的步法身形,而且组织这些活动的很多人都是红拳习练者。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长安是“文武盛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经诞生和发生着人类最辉煌的历史。“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这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渊源地。这里孕育着中国华夏文化的精髓。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地灵人杰之地,曾经诞生过周易、周礼等先秦诸子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曾经是儒、释、道先贤设坛演经之地;这里曾经诞生过有“虎狼之师”称谓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横扫六国大秦军团;这里曾经有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军团;这里也有西出阳关,马革裹尸,壮烈雄浑的大唐军团;这里曾经诞生过,万朝来仪、百域纳贡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的“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闺中的文化奇葩——红拳。“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域。“红拳”就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精髓。

红拳的雏形起源于周、秦,昌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抟》记载:“秦人/声/秦声,舞/秦舞/击缶(否)/弹筝,击膊拊髀(bi)”。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从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明代,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系统记载红拳,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拳谱中多用陕西方言,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红拳套路有大红拳、小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炮锤、六趟、六架式等36路之多。尤其是带有陕西方言的拳谱、扎子更带着关中文化的风格:如粉红拳拳谱:“粉红拳起式高强,斜叉步赛过天王,醉一势迎风摆柳,孙行者大闹天宫,霸王并开两张弓,刘备勒马望江都,连三腿人人兼爱,太祖粉红镇关中”。红拳的拳谱形象的表现了套路演示风格,同时历史的写照。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

据传,陈抟(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陈抟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抟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 陈抟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抟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抟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的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红拳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的华山“下棋古亭”传说,乃是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留下的古迹。但流传至今的“关中红拳”有一路叫“太祖红”,这路拳来历的渊源也与陈抟老祖和赵匡胤的传说有关。“五代”末年,赵匡胤流落江湖,后经关东来到了关中。有一天赵匡胤游西岳华山遇到了陈抟,俩人对弈下棋于华山东峰之巅,以输赢华山为注。最后赵匡胤输了,便将华山给了陈抟。陈抟见赵匡胤雄壮英武便说:“君子输了华山乃戏尔,今观壮士英雄无比,愿目观君武艺本领与拳功,请勿推辞”赵匡胤施礼说:“请先生多多指教”。赵匡胤说完便演练了他经常喜欢又得少林和尚传授的一路拳术。陈抟观后只是点头微笑,赵匡胤请陈抟指教。陈抟老祖说:“君武功勇猛刚烈,技能非凡;可惜并非上乘之功,如遇高手难以化力制敌。君要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才是上乘的拳脚功夫”。接着陈抟脱去外袍也演练了一趟他随老樵夫所学之拳,该拳术在他长期练功体会中又赋予了不少新技巧与内功。赵匡胤观后佩服不已,恳求陈抟老祖传授。陈答应了并约定每日晨在东峰之巅来传授。每天太阳未出赵匡胤登上东峰跟陈抟老祖习拳。赵匡胤悉心习练,终于掌握了此拳。

后来赵匡胤做了北宋王朝第一代开国之君,后人为避讳起见,把他随陈抟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红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这路拳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红拳在关中地区流传到北宋已成为陕西主流派的拳种。

陕西历史上习练红拳的名人很多,唐代的郭子义、薛仁贵,宋代周侗,明代戚继光、李自成,清代乾隆年间宋朝佐、师宝龙、郭崇志、张阳真,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鹞子”高三、“黑虎”邢三、“饿虎”苏三、“通背”李四,皆是陕西红拳高手。近代的陕西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自幼就习练红拳、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均为当时著名红拳拳师

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五六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跆拳道、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新兴和外来健身术俱乐部的兴起,陕西红拳文化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消失,过去那种城乡武馆院校星罗棋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也日益减少。

一些掌握红拳古老拳法、技击要领的老拳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有的则已谢世,如不及时发掘,有人亡艺绝的之忧,而年轻的拳师在技艺上不能全面掌握红拳的真谛。仅靠师徒口传身教、拳匠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化,城市群众对红拳的兴趣愈来愈谈漠。由于流传于民间,许多拳师穷毕生精力,却密不示人,或迫于生计,参加表演活动也愈来愈少。红拳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历史在静静地流淌,它不会重复,尤其是我们先辈们用生命、鲜血和智慧所创造的文化一旦失去,便无可追寻,留下的是遗憾和悲哀。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可以掰开回味,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有人的传承,方得以永恒的延续。

人类之初,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我们的先祖曾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正如清末梁启超先生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而部落之间频繁的争斗使民族的强悍性进一步发展。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和狩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的手段。加之部落间争斗的需要,使习武与农耕和狩猎成为当时老百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并逐渐形成浓厚的习武风气,成为一股强大的尚武传统。

春秋时期,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社会的秩序分崩离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重新调整,由武士组成的“士”阶层也发生了急骤之分化,一部分武士转而学习礼乐文化,极力主张恢复夏商周王宫之学的礼乐文化,提出“学而优则士”这便是最早的“儒士”。儒士们社会活动的目的是进入上层社会参政,“士”阶层的另一部分武士仍保持着朴素的远祖的尚武传统,并逐渐融入民间社会,这就是最早的“侠士”。“儒士”与“侠士”的产生标志着“士”阶层向文与武的分流。从此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分道扬镳了。侠的习武指导思想是“武德重于武艺”,他们把义、节、名,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等伦理道德的规范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些都成为后来武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准则。

到了封建社会,传统武术精神又有了新的内容。那时平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平民的生存权利和人身安全毫无保证,他们的内心深处都蕴积着对于社会正义和公正的强烈愿望,于是平民百姓中产生出来一些敢于挺身而出,匡扶正义,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成为民间社会自身的执法者。这些人一般均有精湛的武艺,继承了传统武术“义”“节”的思想,把反抗欺凌和压迫,主持社会正义和公道为自己的天职。自发性的侠义行为便升华成为一种中国民间社会独特的文化精神。

红拳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是它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红拳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李小龙在论说武术家的修为时,以水为武术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慧与技巧配合的一种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就像一种科学,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践中推得。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发出来”。他把源自老子思想的“无为而无不为”等道家哲学融入武术原理。

近代以著名武术家霍元甲为代表的武林豪杰,在弘扬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利益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九零九年创办精武体育会提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办会宗旨,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会题词“尚武精神”,这些都是近代武术思想的总结。

陕西红拳文化精神在近代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武侠所崇尚的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在民族危难之际,一大批武林志士挺身而出,投身革命队伍,如红拳高派抟人富平胡景翼将军、杨杰先生,抗战英雄周至哑柏魏陆杰等。

武术在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有所不同,尤其在目前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恢复真正武术的真谛,研究总结陕西红拳的拳法理论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取其精髓,弃其糟粕。现在的武术界往往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武德教育。只重视技术,不重视武德培养,致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武德教育缺乏有关。所以我们发展传统武术的今天,首先要重视武德。提倡 “习武修德,爱国健身”得宗旨,提倡尊师敬长,见义勇为,维护正义的道德风尚,为促进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红拳,扬宝生主编,2006.12,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1996,人民体育出版社

[3]陕西红拳十年,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编,2007,西安出版社

[4]纪效新书,高扬文、陶琦主编,2001,中华书局出版社.

红拳图片
0条/共0页/当前第
上一页 下一页

发布评论

发布人:
发布内容:

版权所有Copy right(c)2014-2015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建西街99号 咨询电话:(029)87852585

陕ICP备2021000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