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红拳热讯

媒体报道

研究会活动

红拳十年

传播范围

国际交流

研究会简介

组织人员

研究会领导

红拳历史人物

红拳传人

红拳名人

名师专访

精彩瞬间

赛事专区

开幕式盛况

各界比赛

各地活动

交流活动

教学视频

套路欣赏

名家讲拳

红拳传承人传习所

红拳训练营

会员申请

央视武林大会

赛事回顾

国际赛事

国内赛事

参赛中心

政策文件

论文专题

红拳理论

光辉历程

理史研究

武林动态

武林名人

武林传闻

走进红拳

红拳教材

VCD教程

红拳礼仪

红拳器械

红拳博客

校园培训基地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红拳热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红拳热讯
红拳的贴心人---马文国博士
时间:2017/4/23 14:34:47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浏览:3572次

在我内心一直有三位最尊敬的人,他们是传统武术家韩建中老师、《中华武术》主编李平

女士,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马文国博士。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风骨,成为激励我

前进的动力。第一位是韩建中老师:1997年韩建中老师与央视体育中心阮韦发起了央视

《武林大会》,武林大会的开播轰动全国,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弘扬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丰功伟绩,红拳就是最大的受益者,韩老师为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弘扬四处奔忙,今年

他已经76岁的高龄了又参与发起了《长江决》传统武术擂台赛,他为保护弘扬传统武术的

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成为我学习的楷模。第二位是:《中华武术》总编李平,2002年《

中华武术》举办的中华武术拳种万里行的第一站,就采访的是红拳,以后又连续报道红拳

,2006年与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中华武术传统拳演武大会”,至此她与红拳

结下不解之缘,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平女士外柔内钢,不惧邪恶,正气凛然的作风,

使很多男子汉的都望尘莫及。第三位是: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马文国博士,他是一位

被红拳人称之为“红拳人的知心人”,记得在红拳发展遇到困难时,他在《中华武术》连

续发表了十篇文章为红拳呐喊!《文化红拳》、《秦腔与红拳》、《八斤与红拳》字里行

间无不呈现一个关中汉子倔强的正义风骨。马博士是陕西唯一的一位民族体育(武术类)

博士,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是一位的内心精神世界很强大的人,他总是用他的行为在潜

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红拳人有这样的知心人,是我们红拳人的骄傲。
     人活着还是要有尊严和骨气的,为了虚名而失去一个武者的尊严,而去阿谀奉承附会

权贵,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像狗一样的活着实在是可悲……。我们红拳人就是要有“风骨红

拳”之精神,紧紧的围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大旗下,珍惜来之不易大好

局面,团结一致迎接红拳发展的春天。

 西安体院武术系主任马文国博士,在这次“中国红拳论坛”上主讲的内容是《陕西人的红

拳情结》,他在文中他高度赞扬了陕西红拳人为保护、传承红拳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这

种热爱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体现了秦人朴实豪放、不屈不饶的性格,这种精神基因,深深

地扎根在陕西红拳人的骨子里。文国和红拳人有着很深的情感,也有别人无法理解情缘,

这与他从小也练过红拳,又出生在关中的乾州一个习练红拳的“拳窝子”有着很深的关系,

他从小就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红拳文化的熏陶,文国是一个典型的关中汉子,他具有文人的

儒雅,又有习武人侠肝义胆的气质,在他的眼神中隐隐的流露着侠士灼灼寒光,彰显着习

武人的精气神。红拳人都称他马博士,这里面也包含着陕西红拳人对他的尊敬和内心的一

种自豪,因为文国是我们老陕第一个民族体育武术类博士,他十几年来在中华武术刊登了

十篇“文化红拳”的文章,发自内心的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为为红拳在呐喊!陕西红拳人

深深地感谢他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的支持红拳文化的发展,大家称他是我们红拳人的贴心人!

 

风骨红拳
红拳人的情结~马文国
去年的时候,和八斤老兄就聊到想筹划一个关于红拳的文化论坛,邀请全国知名的武术学者

和文化学者,立足于红拳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出红拳人自己的声音。今年,时至岁末,终

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全国的学者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当然,在座的大多数是我的师兄,

学问比我优秀很多。本来很想写一篇纯学术的论文,却在落笔前改了想法,想和05年的时候

一样,写一篇关于红拳的文章,不是十分严谨的学术论文,却也拉拉洒洒,构成一篇来自一

个陕西人对红拳和红拳文化现象的关注。正如我04年第一篇写红拳的文章一样,那篇文章的

题目是《文化红拳》,从那篇之后,两年的光景里,有了多达10篇的文化红拳系列文章。很

怀念七年前的时光,那个时候在上海求学,每天可以和导师邱丕相先生请教、讨论很多学术

的问题,开阔了我的视野,而又在平日里积累了很多素材,所以在那个时候除了完成博士论

文,还写了30多篇关于武术的文章,几乎都是发表在《中华武术》杂志,还写了将近50万字

的日记,留待日后整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陕西人为什么这么钟爱

红拳,而红拳作为一个拳种,在陕西发展的红红火火,让其他的兄弟省市十分羡慕。红拳文

化研究会的活动我几乎都参加,和红拳的前辈们、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相聚,每次都有很深的

感悟和体会。这是一群对红拳有着深厚情感的红拳人,朴素,真切,豪迈,他们用生命在传

承红拳的技术和文化,他们也在用真情捍卫着属于红拳的尊严。人们常说,陕西人保守,封

闭,然而这保守的心态里却孕育了这厚重的红拳,成为红拳人的宝贝,倍加珍惜。也每每为

这样的一个充满豪情和力量的群体所感染,他们来自民间,发乎性情,不向政府要钱,自觉

而倔强地守护着红拳的文化和文化的红拳。在我幼年的记忆里,那个时候,习武之风还是十

分兴盛的。周围的村子里有不少练拳的人,人们称之为“拳客”、“把式”或者“拳匠”,

谈论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敬意。对同村的一些习武者,人们总是抱着一种神秘,私下里提到的

时候,常常会说:“那个人手里有两下子”。在我幼年开始习武的时候,在乾县一个叫“杨

汉村”的村落,在一位姓胡的老拳师家里,大家在煤油灯下挥汗如雨。那个时候并不知道所

习练的拳就是今天的红拳,而老师父因为出身的缘故也是偷偷摸摸地教拳,生怕传出去给自

己带来麻烦。杨汉村是方圆闻名的“拳窝子”,村里习武风气很盛,几乎每家都有人习武。

而这两年返乡去考察,已经十分的冷清和落寞了,提到拳技,很多人已经陌生了。聊以欣慰

的是当年和我一起习武的一位师叔胡振武,已经年逾六旬,依然在坚持每日习练,传授几名

周围村里的徒弟。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一大批文化遗存在消亡,淹没于工业时代的尘

埃之中,唯有一批有气节和操守的拳家能够坚守古训,克服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在传承和延

续我们祖辈们留下的技艺。和师叔聊天的时候,问到当年很多师兄弟为什么未能坚持习武,

中断了,师叔说大家都是要忙生计,养家糊口,而练拳和教拳毕竟不能成为一个职业,让人

唏嘘不已。上初中的时候,很羡慕县城武术队的队员,他们可以每天穿上带三道白杠的蓝色

运动服在县城的体育场里训练,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奢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却因为家里

反对习武而未能如愿。后来到了省城,遇见了恩师高西安先生,正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专

业武术生涯。后来通过自己的辗转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最欣慰和自豪的是和红拳人成了

最贴心的朋友和兄弟。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语,让我每次读到总是振奋。红拳人称已经作

古的马振邦老先生为红拳的“知心人”和“贴心人”,这是多么亲切而又朴素的情感!今年

马振邦老先生归真一周年纪念大会,红拳人就来了八百多人,全部是自发的,红拳人不会忘

记一个常年支持红拳发展,一身正气的“贴心人”。纪念大会上,红拳研究会的老会长雷志

敏亲自致辞,追忆马振邦老先生和红拳人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言语间几度哽咽。《中华武

术》的主编李平更是推崇马老先生身上的这股正气、豪气,胆气充沛,和红拳人一生紧密相

连。红拳人那天都是一身红装,再次用最古老的拳艺来缅怀一位在红拳人中享有崇高威望的

老人。自从05年开始撰写红拳的文章开始,和红拳人有了密切而深情的交往。尤其是07年一

篇《八斤与红拳》写出了红拳人的气势、风骨与品格,还有红拳人所蕴含的强大,让我再一

次走近了这群可爱、可亲、可敬的红拳人。外省的朋友常常问我,红拳为何如此强大而有生

命力,又有超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在当今武术界几乎是一个奇迹。我也试图从文化的氛

围中探寻一个答案,后来还是从红拳人的一言一行、一拳一式中找到了答案。因为秦人自古

尚武,崇尚强悍勇武,长安自古是“文武盛地”,造就了陕西人对武术的推崇。今天的陕西

已然成为全国的武术大省和强省,红拳人作为一只劲旅和生力军,功不可没。红拳是陕西土

生土长的唯一拳种,在陕西相对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之中并没有受到多少外来文化和拳种的

影响,从而造就了陕西敝帚自珍的红拳。陕西人一旦习了红拳,就如同吃了一碗老米家的羊

肉泡,从此不再想别家的泡馍。陕西人聊起美食那是如数家珍,谁家的泡馍,谁家的水盆,

谁家的醪糟,谁家的酸汤水饺,那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情愫,单纯、固执和浓烈,不容别人相

扰。红拳亦是如此,入了行,进了门,别无二家,一头闷到底。所以在我熟知的红拳名家里,

几乎都是终身习练红拳,偶尔有涉猎太极抑或形意,大多是以红拳相伴终生,并且有一种天

然的优越感。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和倔强才使得红拳成就了今日的强盛。在陕西经常可以看

到这样一幅图景。庙会上,一批红拳人不分老幼在拳场上演示拳技,周围站满了围观的人群

,老拳师下场慢悠悠,一拳一掌,动作严谨丰满,有条不紊,不温不火,讲求“火候”,体

现了红拳所信奉的“耍拳”之说,煞是耐看。而青年则是揭抹捅斩,闪绽腾挪,时而炮锤,

时而六趟。“耍场子”是红拳人十分珍视的一种文化,开场的流星和收场的春秋往往是雷打

不动的程式,每一位拳师都热情高昂,一旦谁没有机会下场,便立刻红脸,这种浓烈的参与

情结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我的印记里,大凡“耍场子”,和志强的流星、杨明华的大枪和东

娃的春秋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必有内容,时常也会有翻拳、绨袍剑、风磨棍以及苗刀,不同

流派的拳技汇集在“场子”里,俨然成了陕西人的一道文化盛宴。而一旦要去“耍场子”,

大家也是放下手头的活儿,一声令下,开车的,坐车的,搭车的,一路浩浩荡荡,聚合在约

定的地点。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都是一身红色的表演服。毕了,合影的时候,透过取景器看

到的皆是一幅幅陕西愣娃的摸样,一个个脸色冷峻、肃然,如同千年的兵马俑。这是我印记

中红拳人的脸谱,欣赏并喜欢这样的脸谱,自己也欣然于时常被别人认为具有兵马俑元素的

脸庞,天生老陕,大碗吃面,顶天立地,即是如此,如同在塬上信步吼一段万丈豪情的秦腔

。哪一个红拳的弟兄家里老人过寿或者孩子结婚,总是会汇聚一批红拳人,大家在一起喝酒

畅叙,其乐融融。酒过三巡,来了兴致,就在院落里直接行拳走架,或是推手,或是红拳的

跑拳打手。末了,又回到桌旁,点评一番。让观者为之心畅舒然,艳羡这武林人的独有情趣

,乐意停留在这武者的情景之中。让我十分感动的是,每逢一位红拳老拳师过世,红拳人都

会在会长邵智勇的带领下,拿上家伙,无论多远,都要在村里老拳师的灵前耍一回场子,村

里的人纷纷赞叹,原来久居乡村的乡邻在生前有这么一帮武林的朋友,蔚为壮观。一位隐没

乡间的老拳师因为红拳人的关注和敬重而获得了一种尊严、荣誉,无关任何官方的封号,却

是来自民间最为深切的纪念和相送,这是红拳人令人感叹和敬仰的一种行为。正是因为如此

,红拳多年来在民间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红拳人依恋、追随和难舍。红拳的“

掌门人”八斤是和我相交多年的挚友,他幼年习练红拳,一生嗜好红拳,离不开红拳,把红

拳视为生命。从1994年开始,担当大任,致力于红拳的传承和推广。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

每年从企业拿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红拳,把企业委托给别人,自己一心扑在红拳的事业

上。他生如其名,厚重、坦荡、耿直、倔强而又张扬。无论在全国还是陕西,一旦有机会提

到红拳,立刻滔滔不绝,对红拳的历史、文化和技法如数家珍,时常会趁着酒意演练几招刁

钻鬼拿的红拳技法。八斤已经50多岁了,每逢表演,也要亲自下场,他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红拳。正是在八斤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红拳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建

立了80多家传习所。用八斤的话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咱们的红拳人。他欣慰和自豪今

天的成绩,也无悔20多年的选择和付出。和八斤相识和交往的人都说八斤有着浓浓的红拳情

结,浓烈、厚重、严实,感动着八斤自己,也感动着八斤身边的每一个红拳人。西安已经进

入冬季,天气日趋寒冷,今天的西安飘起了难得的雪花,品着热气腾腾的一壶大红袍,想起

红拳,心底是一种热烈,如同火一般的感觉,来自红拳,也来自这帮具有浓烈红拳情结的红

拳人。身在武林,情系红拳,做一名红拳的“贴心人”,幸甚,足矣。

传统武术是一个充满亲情,能量与正义的江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敬畏孕育了武术人

之间最为深切的情意。红拳文化论坛期间,著名武术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韩建中教授,著

名武术文化学者王岗教授鼎力相助红拳盛事,在午后西安的阳光中,一起合影留念。一批痴

心于传统武学的人,相约红拳盛事时刻,用激情,文化和身体表达自己对武学的理解与阐释

。虽然时有碰撞,但璀璨绚丽的智慧火花却碰撞出红彤彤,红艳艳的篝火。心仪于这一刻,

灵感的交融在这冬日的阳光里,和煦传扬,分享彼此,触动内心的情愫,植根于长安文化的

酽实帷幕之中,固守武者的一份单纯。

老陕的幸福时刻,红拳人的脸谱群像,秦人的精气神,生,冷,倔,蹭。老拳师们上台领奖

,掩饰着内心的激动,腿脚颤巍巍,心里论坛结束后,举行了红拳传习所和保护基地表彰仪

式,举行了红拳非遗丛书的首发式,厚厚的一本书,洋洋30万字,凝结了红拳的历史,文化

和技法,留存了红拳人温馨的记忆。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一段沉重的历史,一场民族的灾难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投身于民族

的复兴才是对先烈和死难者最好的告慰。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红拳
马文国
在古城孟冬时节,当我每日起舞演拳,挥剑抽刀的时刻,总会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和这片土地的

乡野看到一群如我一样的人,执着,迷恋,疯魔,痴醉,在体味和享受着属于我们的武艺,朝

夕,日夜,星辰,从未更改和懈怠,这种武艺如同生命的基因和来自天地的呼吸与能量,已然

与豪迈而激越的身心无法分离,割舍。在车水马龙和被雾霾笼罩的城市里,他们也许不像广场

舞那样随处而舞,不像滑板少年那般时髦流行,不像街舞那样有更多的青春元素,他们身上是

古老的技艺,像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一样古老,蕴含了“文武盛地”那远古而来的信息,一

招一式,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势正招圆,豁然间揭抹捅斩,势如破竹,密不透风,排山倒海,

地道而筋道的一帮老陕,筋骨棱撑的“精气神”,让观者为之神往不已。我们惊诧于这个群体

的“癫狂”和“疯魔”,但我们却震撼于那来自千年大地的力量,那惊艳而飘逸的轮回,在“

见与不见”里,流淌着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威武,而那一身惊艳千年的红衣,宛若那盛

唐的强劲之风,吹越万里河山,在我们这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时代,保留了一份秦人的

高昂与风骨。这,便是红拳,陕西人的红拳。
巍巍秦岭,茫茫太白,滔滔黄河,还有那八百里的秦川,我们无法相信古老的文化竟然会穿越

千年,在这里凝聚数个王朝的传奇,从而让陕西的文化基因中多了高贵与刚健,还有那大唐的

一份柔美与生动,但这是让我们陶醉和自豪的现实与真实,让我们作为秦人的子孙而显赫威仪。

我们仰望星空,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看见那横扫六国的大秦军阵,还有那令匈奴胆战心寒的

大汉铁骑,还有那寒光森然的大唐陌刀,那呼啸而来的金戈铁马和征战百年的英雄史诗,都给

我们这块土地上繁衍的子孙融入了一种与英雄相配的血脉与精神,让我们在不屈与果敢中捍卫

和传承着我们祖先的文化。为了这样的文化,我们宁可忍受百年的孤独,无论承受何等的委屈

与压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都没有低头和放弃,因为我们懂得,这是祖先的命脉,

这是祖先的基因,这是祖先的财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那个时代的尊严与厚重,让我们无论在

何等境地,都能顶天立地,荡气回肠,凛然春秋。
在那样一个伟大而浩瀚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征服,我们的祖先在自己的热土上耕读传家,

但我们的祖先也没有示弱和卑微,用冷兵器时代的神勇和制作精良的武器终结了异族入侵不败

的神话,发出了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强音,更为让我们感动的是,在一个极具开放气度的盛唐时

代,除了让世界兵器界为之瞠目的唐刀,我们更有惊艳世界的唐诗,今风细雨江湖,一个称霸

而张扬的王朝,血雨腥风,边关热泪,却因为那一首首惊天动地或浅饮低酌的唐诗“温柔”那

一个强悍的王朝,让那盛唐的威武多了一份浪漫。
这便是我们脚下的土地,炽热,浑厚,实在,悠长。
这便是我们陕西人的红拳,生于斯,长于斯,万古悠然,本色不改。
在一个美丽而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迎来了世界武技的风云四起和群雄割据,我们也面对西方

体育的冲击甚至在这个全面“祛魅”的时代面对诸多否定和质疑,传统武术在瞬间落伍于这个

时代,无法辨别这个时代关于“体育化武术”的符号与气息,如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寒风中孤

然伫立于苍茫的大地,守着那千年的高贵,不肯迎合这个时代那绚丽的文化泡沫。在一个全民

娱乐和“娱乐至死”的时代,传统武术如古老的汉唐建筑,无法阉割自己去适应所谓的“现代

化”,一批老拳师隐迹民间和城市的角落,失意,冷落,埋没,如那云南的纳西古乐,每次演

出的时候,舞台的墙上都悬挂着去世老艺人的相片,一排一行,有增无减,让人无限伤感,感

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当代的无奈与痛楚。我们无法与这个娱乐的时代抗争,正如这片土地

上最著名的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最终要靠一个职业发行人去下跪来获得排片

一样,而反映华阴老腔的电影《老腔》却在今年的12月2日依然获得了无情而冷峻的“零排片”

,导演面对此情此景,拍案而起,但依然无法更改一个我们的民族文化正距离我们“渐行渐远”

这一悲凉的现实。
文化,来自我们的祖先,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来自我们繁衍千年的民族。
武术,亦是如此,是古老的厮杀和格斗术,是生与死的选择,是对生命和尊严的捍卫与呵护。

传统,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与传奇,凝聚了那个时代最为强悍和伟大的气场,让我们历经劫难

而依然生生不灭,让我们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不朽之作,让我们在千年之后,还有足够的资

本在世界上牛逼哄哄去传播这种富有东方魔力和中国味道的文化。
在文化的高山面前,我们都是侏儒,因为唯有仰视和尊重,我们才能前行和超越。
在千年的武艺面前,我们都是罪人,因为唯有负罪,方能用虔诚而刚烈的身心肩负一个沉重的

使命,把这样的武艺用生命和真爱去传承。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武术,我的红拳?
让我用仓央嘉措的诗结束我燃烧的心语告白:
纵使高原上的风
吹不散
执着的背影
纵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头的温热
你静守在月下
悄悄地来
悄悄地走

 红拳大师孟广发讲授“四究拳”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便看到了一本书是写“四究拳”的,封面是赵长军的动作照片,对“四究拳”

有了初步的印象,知道这是当年陕西的“三三一四”四位拳家共同创编的一个红拳经典套路,融入

了鹞子高三、黑虎邢三、饿虎苏三和通背李四的拿手技法,四人经过商定,取名“四究拳”,显然

四位拳家的胸怀是宽广的,能够虚心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又虚怀若谷,暗含“研究”之意。

当初四位拳家在技法上各有所长,鹞子高三自然是脱胎于“子拳”,即猴拳,取猿猴之迅捷灵巧、

闪赚腾挪。黑虎邢三和饿虎苏三则是多“抹闯”,直来直往,猛打硬攻,势如破竹。而通背李四则

是注重轮劈拦斩,伸缩惊取。四人的拳法各有千秋,能够在那个年代成为挚友,共同切磋,交流印

证,这应是陕西红拳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孟广发老师今年87岁,自幼习练邢派红拳,后拜

陕西红拳一代宗师“神腿”杨杰为师研习正宗高派红拳,深受杨杰先生器重和厚爱,纳为女婿,可

以说在在高派红拳上,传授正统,用功精勤,成为当代高派红拳的代表人物。月初的时候,红拳文

化研究会的邵智勇会长就和我说想请孟老师为大家讲授“四究拳”,他认为孟老师在这套拳法上得

到杨杰先生的倾心传授,技法纯正,手法清楚,应该让年轻的一代红拳人了解原汁原味的红拳技法,

无论从招法还是“劲口”上都不能“失真”和“走形”,我说可以和武术系一起办,刚好让体院的

研究生们了解红拳,一拍即合。4月23日上午,在武术系套路训练馆,讲授班正式开课。以前在红

拳的活动上见过几次孟老师,每次都是由女儿陪伴,今日老先生依旧精神矍铄,满头银发,言谈举

止淡定自若,完全看不出他已是87岁高龄的老人。邵会长说老先生昨天下午从宝鸡抵达西安,临走

的时候老伴一再叮嘱“不要保守,把好东西都讲出来,一定要把传统的东西传下去”。开班仪式上

,我代表武术系发言。红拳文化研究会能够请老先生出山,传授红拳技法,这是对传统武术最好的

尊重和保护,让居于民间的老拳师站在武术的高等学府讲授他们一生的武学心得,会给他们很大的

信心去传承武学,也是武术界应该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希望以后有机会请孟老师到武术系为师

生讲授红拳。昨晚写了“《哭泣的中国跤》感言”一文,呼吁我们不应该哭泣,而应该擦干眼泪,

用自己的热情和情怀甚至热血去捍卫、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远行是为了最好的归来”。今天红

拳文化研究会积极从事红拳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就是为了不让我们有一天“哭泣”,把红拳的文化

和技法留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住红拳人的气脉和风骨,更是一种担当。开班仪式结束后,孟老师开

始讲授“四究拳”,老先生从技法入手,细腻深沉,阐幽发微,首先演示了路线,他说路线十分重

要,体现了红拳特有的“步法”,而“步法”是拳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步中藏腿”又是红拳的

一大特征。在拳法示范上,老先生讲到“握拳如卷饼”,指出红拳特有的“拳型”是有利于打“拦

斩锤”的,还有通背李四的“丁锤”是专门打软组织,险中求胜,出手不留情。在“四究拳”的招

法上多“撑”和“斩”,而“撑”和“斩”的转换却是通过陕西红拳独有的“云手”来衔接,所以

陕西的拳家讲“云手加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老先生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十分细致,又不

时让女儿和两个小徒弟示范,生怕错过了一些细节。中午吃饭的时候,老伴打来电话询问情况,他

特意让邵会长接电话,他说自己不能给老伴“表功”,好坏得让会长说。老先生朴实、平和、谦虚、

低调而又内敛、刚毅,若红拳人的风骨,傲然,毅然,坦然。

 

 

红拳图片
0条/共0页/当前第
上一页 下一页

发布评论

发布人:
发布内容:

版权所有Copy right(c)2014-2015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建西街99号 咨询电话:(029)87852585

陕ICP备2021000514号-1